(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十五日電)國科會永續發展研究推動委員會支持下,由淡江大學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系教授董崇民率領的教授團隊研發出由細菌生產的「可分解塑膠」,此專利技術產量優於國外,估5年內價格可降為塑膠原料的1.5倍,已有廠商釋出合作意願。

 

  國科會今天召開「綠色材料—由細菌生產的『生物可分解塑膠』之開發」記者會。研究團隊教授包括黃世佑、邱文英、陳志成、楊美桂、周秀慧、呂誌翼、楊長謀、賴森茂、鄭廖平、林國賡及董崇民等。

 

  董崇民指出,上述可分解塑膠可以利用澱粉、米糠、麥麩與大豆等便宜的農業原料或副產物,作為碳源與氮源進行發酵生產可分解塑膠PHA(聚羥基烷酯,Polyhydroxyalkanoate)。

 

上述PHA可被微生物所產生的水解酵素hydrolase或解聚合(酉每)depolymerase分解成小分子,最後被微生物所吸收。在堆肥狀態下,攝氏60度、濕度50%到60% ,可在3個月內分解,有利於延長焚化爐壽命,掩埋處理亦無毒性。

 

發酵使用的是嗜鹽古生菌之一,優點是在高鹽下可維持細胞形態、結構與生理機能,不易被雜菌污染。

 

在台灣不產石油,國際油價又一直攀升下,降低對石油原料的依賴,顯示此項研究的價值。相關技術已取得國內專利,國外專利申請中。

 

  上述PHA聚酯塑膠的成型性與一般石化塑膠並無差異,同樣可以押出或吹瓶的方法進行加工,製造洗髮乳、化妝品等容器及一次性使用的盤子、杯子和防濕薄膜等產品。

 

  他並說,目前發展瓶頸在於大部分生物可分解塑膠價格太高,約為傳統塑膠的2至5倍,或由國外廠商掌控原料;主因是未能量產,但依據國內業界估算,逐步增加生產線達到量產後,5年內就可將價格降到目前塑膠原料的1.5倍。

 

  又依據業者所做市場調查顯示,生物可分解塑膠可取代傳統塑膠的國內市場,每年約有70萬公噸,其加工成品市場價值高達新台幣700億至1000億元。

 

另外,利用他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分解性,尚可用於包覆藥物、殺蟲劑和除草劑等緩釋藥劑及外科手術用縫針、縫線等醫用材料。團隊內成員同時朝向生醫方向研發中,如面膜、體內支架等研發。961115

 

 

以上訊息來自 Yahoo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nny6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